定義
女性生殖系統包括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和外生殖器,而最常見女性生殖器官癌症就 是子宮頸癌、子宮癌和卵巢癌。子宮頸癌指的是子宮頸部位出現癌症,一般是扁平上皮癌。子宮體癌又可分子宮肉瘤、子宮內膜癌和子宮內膜腺體上皮癌,以子宮內膜癌最常見。而癌細胞出現在卵巢的就是卵巢癌,一般分有卵巢上皮性腫瘤、生殖細胞腫瘤、間質細胞瘤和轉移性卵巢癌。
好發年齡
- 子宮頸癌以35-45歲婦女最為常見,近年因性行為開放年齡層有下降趨勢。
- 子宮內膜癌則好發於停經後婦女,平均年齡約54歲,近年一樣有年輕化趨勢。
- 卵巢癌則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
病因
- 女性生殖系統癌症不外乎與女性賀爾蒙分泌、飲食、遺傳有相關。
- 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有關,容易在體重過重、過早生育、免疫力弱和抽煙的人身上發生。
- 子宮內膜癌則是與遺傳有關,肥胖是促發主因,高血壓、糖尿病患、初經早(小於12歲),停經晚者(晚於55歲)、不孕或未生育者、卵巢多囊性囊腫患者;分泌雌激素的卵巢囊腫、使用賀爾蒙藥治療的乳癌患者、停經後補充雌激素者都是高危險群。
- 有乳癌或卵巢癌家族史者,不曾生育,初經早停經晚者則有較高罹患卵巢癌機率。
症狀
- 子宮頸癌──零期沒有特殊症狀,只能由例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才被發覺。不正常陰道出血是最常見,偶有血清狀或黃褐色分泌物。腫瘤長到潰爛會發出魚屍腐爛味,若有主動脈淋巴轉移或神經侵犯則會出現腰側臀部疼痛。侵犯到直腸或膀胱則會肛門出血或血尿。
- 子宮內膜癌──常在停經前後出現不正常出血,特別是停經一段時間後突然出血,或是停經前在非生理期時間內出血,提醒婦女切勿輕忽。當內膜腫瘤長到壓迫時偶有下腹痛、解尿痛或性交痛。
- 卵巢癌──初期沒症狀,腫瘤腫大後壓迫膀胱出現頻尿,壓迫腸胃出現便秘或腹瀉,用餐後感覺易飽,偶有下腹腫脹、悶痛感。到侵犯骨盆腔其他器官可能會子宮異常出血,噁心、嘔吐、體重下降、腹水、呼吸困難等。
分期
子宮頸癌分期
- 第一期:癌細胞侷限在子宮。
- 第二期:侵襲達子宮頸外組織,但未達骨盆壁及陰道下端1/3。
- IIA:只侵襲陰道下端沒有侵襲子宮頸旁組織。
- IIB:已侵襲子宮頸旁組織。
- 第三期:侵襲達骨盆壁或達陰道下端1/3,造成腎水腫或無功能腎。
- IIIA:達陰道下端1/3但未達骨盆壁。
- IIIB:已侵襲骨盆壁或造成腎水腫或無功能腎。
- 第四期:已經突破生殖器官,超過骨盆腔範圍,直接侵襲直腸或膀胱。
- IVA:侵襲直腸或膀胱,或延展超過骨盆腔。
- IVB:遠處轉移。
子宮內膜癌分期
- 第一期:侷限在子宮體內。
- IA:沒有或侵襲子宮肌層1/2以內。
- IB:侵襲子宮肌層1/2以上。
- 第二期:侵犯子宮頸周邊,但未擴散到子宮外。
- 第三期:局部擴散,延伸至骨盆腔周邊。
- IIIA:癌細胞侵襲子宮漿膜層或附屬器官。
- IIIB:侵襲陰道或子宮頸旁組織。
- IIIC:轉移到骨盆腔或主動脈旁淋巴結。
- C1:骨盆腔淋巴結轉移。
- C2: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
- 第四期:侵襲腸子或膀胱或遠處轉移 。
- IVA:侵襲膀胱或腸子黏膜層。
- IVB:腹腔內轉移或腹股溝淋巴結轉移。
卵巢癌分期
- 第一期:癌細胞僅侷限卵巢。
- 第二期:癌細胞已擴散到骨盆腔其他部位(子宮、輸卵管、膀胱、結腸直腸等)。
- 第三期:侵犯到腹腔內組織或後腹腔淋巴結。
- 第四期:其他器官轉移(肝、腎、肺、骨頭、膀胱)。
子宮頸癌
早期以手術為主,零期者單純子宮全摘術。
- 第一期微侵襲癌可採筋膜外子宮切除術,想保留生育力則採子宮頸錐狀手術。
- 第二期患者則除根治性子宮切除外還做骨盆淋巴摘除,或主動脈旁淋巴結取樣。
- 晚期以放射治療為主,復發或轉移則考慮化療或標靶藥物治療。
子宮內膜癌
- 第一期:病灶侷限在子宮,進行子宮和雙(單)側輸卵管卵巢切除,IB且分化不良進行完整分期手術併主動脈旁及骨盆腔淋巴摘除,無法接受手術者就採放療。
- 第二期:根治性子宮切除,骨盆腔淋巴或主動脈旁淋巴摘除,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無法手術者採放療。
- 第三、四期:腹腔內病灶採全子宮,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骨盆腔及主動脈側淋巴結摘除子宮外骨盆腔病灶採放療±手術±化療。腹腔外病灶採化療±放療±荷爾蒙治療。
卵巢癌
- 第一期:手術切除卵巢腫瘤與卵巢外癌組織,再依腫瘤細胞好壞決定是否化療。分化良好者不需化療,分化中等者可選擇是否化療,分化不良者需接受3-6次化療。
- 第二期:完整分期手術加至少6次化療。
- 第三、四期:盡可能將腫瘤切除並加6次化療。
- 復發時考慮標靶藥物治療。
- 肥胖幾乎都與婦科癌的發生有關,因此「控制體重」成為必要:
美國癌症研究所報告提出,體重過重為罹患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的原因。過多體脂肪會影響雌激素的過度分泌而誘發生殖器官癌變。如果能夠有效控制體重並搭配規律運動重新調節內分泌,有助於降低罹癌或復發。 - 「降低油脂的攝取」,特別是富含飽和油脂的紅肉及加工品:
流行病學研究指出高飽和油脂食物會擾亂女性賀爾蒙分泌,使婦科癌的發生和復發率增加。癌友應盡量避免油炸、煎、烤、油酥的烹調方式,而以蒸、煮、滷、燉等為主。另外紅肉及其加工品(香腸、火腿、培根、熱狗等)都應盡量減少食用。也需減少可看見脂肪,例如:肥肉、皮、內臟等。乳製品以低脂或脫脂為主,不能把牛乳當水喝。
- 適度的以富含植物性雌激素的大豆製品取代部分肉類可以抑制婦癌的生長:
研究指出,大豆(黃豆、毛豆和黑豆)富含大豆異黃酮,此結構類似女性雌激素,會與雌激素在體內互相競爭接受器,可減少雌激素對子宮內膜的刺激增生作用。大型流行病學發現每天攝取適量黃豆製品(一杯豆漿量)可抑制子宮癌細胞分裂,並有效阻止癌細胞侵犯或轉移。鼓勵癌友們每天適量攝取大豆1-2份,豆漿、豆腐、豆乾、嫩豆皮等取代部分動物肉類,不僅降低了飽和油脂的攝取,也可多補充鈣質,預防女性更年期後骨質疏鬆發生。 - 增加新鮮蔬菜和水果:
每天攝取足夠新鮮蔬菜(4份約2碗)水果(3份約3拳頭大)都有助於降低婦癌的發生。因為各種植化素都有特殊功能可以抑制腫瘤成長,列點如下:
- 山奈酚
- 功能:降低卵巢癌發生。
- 存在食物:蘋果、葡萄、地瓜、花椰菜、韮聰、柑橘、綠茶、銀杏。
- 柚素
- 功能:抑制合成雌激素的酵素、預防乳癌、子宮內膜癌。
- 存在食物:柑橘、檸檬、葡萄柚。
- β-胡蘿蔔素
- 功能:保護黏膜完整、預防子宮頸癌。
- 存在食物:胡蘿蔔、南瓜、地瓜、番茄、花椰菜、菠菜、芒果、哈密瓜。
- 韖花酸
- 功能:減輕化療副作用。
- 存在食物:蔓越梅、草莓、覆盆子。
- 異黃酮素
- 功能:與雌激素競爭、降低內膜癌卵巢癌風險。
- 存在食物:毛豆、黃豆、黑豆、豆腐、豆漿。
- 薯芋皂素
- 功能:舒緩更年期症候群、抑制腫瘤預防子宮頸癌。
- 存在食物:山藥。
- 多選「全穀雜糧」取代精白澱粉:許多研究指出豐富的纖維素可以幫助體內雌激素的排出,減少子宮內膜不正常增生、卵巢腫瘤形成的機率,建議在飲食中加入部分糙米、燕麥、藜麥、薏仁等雜糧對婦科癌預後會更好。
- 多補充含微量元素「鋅和硒的食物」:鋅和硒的功能都和清除自由基,避免癌變有關,也和細胞DNA複製,組織修復有關,如果飲食中缺乏就有較高子宮癌發病率。富含鋅和硒的食物:牡蠣、魚、瘦肉、蝦、蕈菇、紫菜、芝麻、堅果、全麥麵包、南瓜子、馬鈴薯等。
您的支持就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