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無常,永遠微笑以對」

文 / 念慈

出生在基隆的麗慧,父親是近海漁工,母親在工廠的食堂工作,在家中七名子女中排行老六。一場意外,造成爸爸的腳受傷,無法再跑船,於是全家在麗慧國小二年級時移居板橋,父母開始經營雜貨店。童年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常因偷吃店裡的零食,而被爸爸追著打,小小心靈始終不解,家裡那麼多零食,為什麼不能吃?完全無法體會父母辛苦持家的心情。

高中考上開明商職,父母也搬到新店、並在住家附近的電子工廠上班。高職畢業後,麗慧陸續在塑膠工廠與迪化街布店做了幾年會計。24歲嫁給了高二聯誼時認識的一名外校男生。兩人在夫家位於彰化的工廠工作了一年多後,搬回新店娘家。不久,兒子出生,便在家裡帶小孩、照顧父母、做家庭代工。4年後,女兒接著報到,老公也在三重開設塑膠工廠,於是,全家搬到三重開始了嶄新的生活。

向來吃苦當吃補的麗慧,即使創業忙碌不堪,也永遠微笑面對。然而,大環境的不景氣,夫妻倆忍痛結束經營了7-8年的塑膠工廠,分別再次回到職場。先生到大陸昆山的一家台商電腦公司工作,她則重回迪化街布店擔任會計。

102年8月的某一天,先生不經意地發現麗慧的左胸部有個硬塊,當時乳房外觀沒有任何異狀,也沒有任何不適感,為了安心,她到聯合婦幼醫院看乳房外科,做乳房攝影與超音波。當下醫師便說,看起來不太樂觀,於是,進一步做了穿刺。幾天後,兒子陪她去看檢驗報告,確認罹患了乳房原位癌,那年,她50歲。沒有太多難過的情緒,麗慧樂觀面對病情,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為了避免夜長夢多,9月份即安排手術,切除左乳。之後,每半年做一次超音波,以及每年做一次乳房攝影,直到現在。

經歷這場突如其來的病痛後,麗慧思索著為什麼癌症會找上門?她開始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與生活作息。此時,從事保險業的四姐,在一次演講聽到了癌症關懷基金會有舉辦「飲食指導專班」的訊息,立即替她報了名,於是,麗慧成為了第七梯次的學員。三個月的上課期間,她不僅瞭解了好食物、真食物、全食物的重要性;也擁有屬於自己的黃金密碼,知道如何恰當分配餐盤裡的食物份量;更持之以恆地每天喝豆穀漿與精力湯。回想從前,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從來不覺得「吃」這件事,竟然有那麼多的學問!工作上,以往常常為了找出帳目上的問題而搞到三更半夜,但她從不喊累,也不覺得有壓力,習以為常的慣性,直到身體發出了嚴重的抗議,才讓她覺醒!

課程結束後,麗慧也加入基金會的志工行列,不僅能貢獻一己之力,幫助相同經歷的癌友,更在此結交了一群如親人般溫暖的志工朋友。現在的她,上午在布店上半天班,下午則安排自己的社交活動與志工服務,生活過得怡然自得、充實開心。這樣的人生,能不美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