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交替你養脾了嗎?
穀語2015/08/15
你最近常感到: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稀、四肢冰涼﹐甚至身體沉重、水腫。小心,你可能脾虛了。
一般常說:春季養肝,綠色入肝;夏季養心,紅色入心;秋季潤肺,白色入肺;冬季養腎,黑色入腎。那麼脾臟呢? 同為五臟之一,在季節養生中,為何獨缺脾臟?
夏秋交接宜養脾
事實上,在中醫學裏,將一年分成五季,分別是春、夏、長夏、秋、冬。長夏通常指從夏末到秋初這段季節交替時間,正是所謂三伏天、秋老虎,太陽酷熱,濕氣蒸騰,形成暑熱和潮濕交替,所以中醫主張:「長夏防濕」,也就是說,夏末秋初養生首重健脾去濕、養護脾陽。 也有人把春夏秋冬四季最後的18日定為長夏,也就是說,凡是季節交替的時節就要養脾。
偏偏夏末秋初在台灣,就是又溼又熱,而脾臟最怕溼熱,「脾溼」會影響消化功能,容易出現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稀、四肢冰涼的情形﹐甚至會造成水分滯留,形成水腫。而現代人脾虛的很多,到了這個季節更是渾身不舒服。
粉薑養脾去濕
要健脾消水腫不妨吃點嫩薑或粉薑。俗語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嫩薑肉嫩、多汁,不辣又開胃,而且根據中醫典籍它屬於涼性,切片用紫蘇梅汁醃漬當開胃菜吃,不僅養胃還可以去濕,不過份量千萬不可以多,三兩片就夠了。粉薑比嫩薑老一點,它屬於溫性,可以降低食物的寒涼性,有「健胃津脾」的功效。尤其黃色「生薑皮」能行水,有利尿消腫功能,可減少水腫,科學實驗發現,看起來不起眼的薑皮其實是薑體精華所在,所以吃薑千萬別去皮。
薏仁紅豆去濕養血
薏仁、紅豆也是清除體內濕氣的好幫手。薏仁,可以去濕氣、消水腫,健脾益胃。紅豆也有利水消腫、健脾益胃的效果。煮的時候多加點水,不要煮破皮,可把湯汁當水喝,薏仁紅豆粒則當飯吃,不僅健脾、祛濕,還可以養血。
黃色五穀根莖類健脾效果佳
要健脾,可以多吃黃色、甘味的東西,特別是五穀根莖類,如:糙米、燕麥、小米、玉米、薏仁、南瓜、黃色地瓜。《本草綱目拾遺》提到,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它的水溶性纖維很多,熱量比米飯略少,所以脾虛的人,可用番薯當主食。另外,黃豆、黃豆芽、黃色甜椒、花生、腰果、核桃、鳳梨、芒果、木瓜,也可以適量補充。
秋老虎讓許多人貪涼,但「白露」過後晝夜溫差逐漸增加,對涼須有節制,切忌猛吹空調、大吃冷飲。俗話說:「秋瓜壞肚」,對於西瓜、梨、黃瓜、葡萄等性味寒涼的食物,不要吃太多,以免損傷脾胃。 –
南瓜銀耳黃豆漿
材 料: 成品:約650c.c.
- 煮熟黃豆 30g
- 連皮帶籽蒸熟南瓜 100g
- 蒸熟銀耳 50g
- 熱開水 450c.c.
作 法: 將所有材料置入容杯,打約1分半鐘。
小常識:
黃豆豐富蛋白質可幫助身體修補組織,鈣質可使骨骼更緻密,卵磷脂幫助神經鞘膜的建造,另外異黃酮又可舒緩更年期的不適,因此無論對發育期孩童、更年期女性或是銀髮族,都是全方位營養的食物。
南瓜豐富的類胡蘿蔔素能強化皮膚黏膜、預防感冒、乾眼症、夜盲症,
豐富膳食纖維又可改善便祕、預防結腸癌。微量元素鉻幫助血糖恆定。
白木耳和薏仁都含有高量可溶性纖維,會吸附水分膨脹體積,容易有飽足感,適合減重者,又可降低血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
附註:因含高鉀高磷,不適合腎功能不良者。
營養分析:熱量:132Kcal / 醣類:21.3g / 蛋白質:8.1g / 膳食纖維:9.8g / 脂肪:2.7g / 鈉:22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