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冬的新思維—吃蔬菜也能進補
有一句話說「冬至進補,春天打虎」,也就是說在冬至(陽曆十二月二十二日)開始好好補充身體的陽氣,有助於能量的儲存和收藏,春天時精力、體力會特別旺盛。
這是因為冬至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也是人體機能變化最劇烈、疾病最容易加重的一個節氣。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階段,人體的血管因為寒冷收縮,不僅心臟病、腦血管病人容易出現問題,原來就重病纏身的老病號,也容易舊病復發。即使一般健康的人,也因為寒冷,陰氣偏盛,陽氣不足,新陳代謝緩慢,容易體溫下降、手腳冰冷,所以,冬至進補主要目的在溫暖身體、活絡筋骨、滋陰補腎。
一提到補冬,大多數人立刻會聯想到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等藥膳湯品。事實上,「營養均衡」是最好的食補原則,對平日就大魚大肉、高油高鹽的現代人來說,平常不足的蔬食藥膳才應該是進補的首選,以免原已過多的營養素更多,而缺乏的營養素依然缺乏。尤其心血管、糖尿病等三高病人,冬至進補千萬不要吃過多高熱量及太油膩的東西,以減輕臟腑負擔,也減少油脂堆積。
冬季養腎的重點是調和腎的陰陽,中醫所說的腎不單指腎臟這個器官,還包括免疫、生殖和自律神經系統,如果調理得好,免疫及自律神經能維持健全機能,身體自然能適應氣候的變化,也不容易生病。
很多人以為補腎就要吃一些特別名貴的藥材或食物,其實秋冬盛產的根莖類,如山藥、南瓜,就是很好的補腎食物。《本草綱目》提到:「山藥益腎氣,健脾胃,止瀉痢,化痰涎,潤皮毛」。也就是說山藥可健脾益腎、補氣養陰、美容潤膚,各種體質的人都可以食用。另外,南瓜富含胡蘿蔔素、類黃酮素等物質,可防癌、抗衰老及預防心血管疾病,體質偏腎陰虛的,在入秋後可多吃南瓜補元氣。還有不起眼的豇豆也是補腎佳品,《本草綱目》記載:「豇豆理中益氣,補腎健胃,生精髓。」穀類中的粟米又稱小米也能補益腎氣。李時珍說:「粟,腎之穀也,腎病宜食之,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
中醫說黑色入腎,黑色食材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都是補腎的好食物。尤其體質偏“陽虛”的人,也就是經常臉色蒼白、畏寒怕冷、手腳冰涼、精神萎靡、容易疲勞、失眠健忘、腰膝酸軟、夜尿頻繁的人,可以多吃這些黑色食物,再加上一些核桃、蓮子、栗子、本土原生山藥、大棗等,搭配補陽的藥材如肉桂、附子、杜仲或十全大補來燉湯,美味而滋補。
體質偏“陰虛”的人,容易手腳心和胸口發熱、口乾舌燥、小便黃、大便乾、急躁易怒、失眠多夢、睡覺時容易出汗。這類人應該滋補腎陰,可多吃枸杞子、黑木耳、蓮子、山藥、桂圓肉、桑椹子、南瓜等滋養陰液的食物。
傳統補冬加入很多肉類,一方面是平時不容易吃到,趁這個時候好好補充動物性蛋白質、脂肪;一方面是認為要加入肉類做藥引,才能讓補腎藥材發揮最佳效果。其實只要在藥膳燉煮過程中加入適量的油脂,就能讓脂溶性藥材發揮效果,特別是以黑芝麻製成的麻油,不僅香氣十足,更有明目、烏黑秀髮、補腎滋陰的效用。
如果要兼顧一家大小不同年齡和體質的需求,可以用四神湯、何首烏湯或狗尾草湯,加些黑米、黑豆、黑木耳、海帶、紫菜、香菇或黑芝麻等黑色食材,不但補充膳食纖維、維生素、不飽和脂肪酸和植化素等營養,而且有助抗氧化、抗發炎,熱量也不至於太高,一樣會有暖暖的幸福感!
補冬山藥薏仁奶漿
材料:
- 蒸熟山藥 150g(蒸熟後重量不變)
- 蒸熟薏仁 150g(約生薏仁40g)
- 蒸熟芡實 150g(約生芡實45g)
- 紅棗 12顆 (約40g)
- 熱水 400c.c.
作法:
- 將紅棗洗淨、去籽,備用。
- 將煮熟的山藥、薏仁、芡實、紅棗及熱水 放入容杯,蓋緊杯蓋,打60秒,即完成。
小常識:
山藥、芡實是四神湯中的兩味,可食補亦可入藥。山藥性甘平,滋陰補氣,對肺、腎、脾胃皆有益;芡實止瀉止遺、防夜尿、健脾補腎;薏仁健脾去濕,清肺化痰;可減少體內濕氣、積液、膿瘍,滋補身體。紅棗含三帖類化合物的成分,可抑制肝炎病毒的活性,有保肝、護心、養血、安神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