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食補冬身心無負擔
新聞來源: 陳惟華醫師
愛家自然診所院長、英國牛津大學神經學博士
醫界蔬食聯盟發起人之一
立冬進補,擁抱健康暖冬
台灣立冬有進補的習俗,到了冬天就想吃熱騰騰的藥膳補補身體。對於食補的觀念,許多人停留在大魚大肉,或者高油高熱量的食材,但其實「營養均衡」就是最好的食補。例如,四神湯、何首烏湯或狗尾草湯比較適合全家大小食用。可以加些黑米、黑豆、黑木耳、海帶、紫菜、香菇或黑芝麻等合適的黑色食材,不但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不飽和脂肪酸和植化素等營養,而且有抗氧化、抗發炎和適當熱量等好處,冬天也能過得溫暖又健康!
心血管健康,避開動物性食材
由於冬天是心臟病和中風的好發季節,需要多吃讓心血管沒有負擔的食物。哪些食物會增加心血管的負擔呢?是肉蛋奶和海鮮等動物性的食品!
動物性食物的潛在健康風險
頂尖《自然醫學》2013年的研究指出血管阻塞的元兇原來是肉類的「左旋肉鹼」以及奶、蛋、魚類的「動物卵磷脂」。由於它們在體內被代謝成為三甲基胺氧化物,這個代謝產物會影響膽固醇排不出體外,以致於過多的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壁,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因而造成男人不舉、心臟病、腦中風和過早死亡。並且血液中三甲基胺氧化物濃度較高的人,明顯地增加2.5倍心臟病和中風的危險。
加工肉品與癌症風險
WHO「國際癌症研究中心」2015年公布將熱狗、香腸、火腿、漢堡、牛肉乾、罐頭肉和肉醬等加工肉品,列為第一級致癌物,確認引發大腸直腸癌;而紅肉則被列為第二級A類致癌物,與大腸直腸癌、胰臟癌和攝護腺癌有關。
健康飲食新趨勢:多蔬果、少加工
由於多吃這些動物性的食品,會造成癌症、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因此,全球營養學界形成健康飲食模式的共識:每天吃5〜7份當季蔬菜和水果,並鼓勵以富含優質蛋白質的糙米全穀類、黃豆、和堅果來代替紅肉和加工肉品。
選用低加工食材,降低健康風險
食材上多選擇看得到食物原貌的食物,以減少加工的破壞和汙染。此外,盡量選擇非基改的黃豆和玉米。不使用豬油、牛油等動物油烹調的方式,盡量少用高溫煎或炸,鼓勵用燙青菜或煮的烹調方法。建議加些生薑、薑黃、蒜頭或辣椒入菜,可以中和蔬菜的涼性。
養生除了健康的飲食之外,運動也很重要。由於冬天寒冷,最好等太陽出來之後才外出運動,散步、快走、太極或瑜珈都不錯,可視個人體能及年紀選擇適合的運動方式。早上來碗熱騰騰的紅豆紫米粥來取代牛奶和蛋餅,晚餐全家喝一盅蔬食佛跳牆來替代薑母鴨和麻油雞,會有暖暖的幸福感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