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給我依靠,陪太太勇敢面對癌症。」

撰文:朱芷君

相較於心思細密的太太Sheng(化名),談起罹癌過程時滿懷心酸委屈、不時落淚,徐大哥(化名)則顯得穩重自制,被太太搶話或抱怨時也只是默默苦笑。個性耿直的他,因與原生家庭不睦,很早就離家自己打拚,即使經歷過不少挫折,學會豁達看待人生,2012年,Sheng罹患大腸癌第三期的噩耗,仍然讓徐大哥身心飽受煎熬。

當時徐大哥中風臥床的父親才過世不久,他不計前嫌,照顧父親走到最後,心情尚未完全平復,又碰上太太生病。太太Sheng不准他告知在國外留學的兩個兒子,他獨自面對變故,竟忍不住在同事面前掉淚,「大概有兩三個星期,我吃不下睡不著,差點想跳樓一了百了。」徐大哥回憶,為了照顧Sheng,他決定辦理退休,「公司說我薪水高,離職太可惜,但我說太太的命更重要。」徐大哥說。

手術後,雖然Sheng保留住肛門,不需要人工造口,卻陸續發生5次腸沾黏,他眼睜睜看著太太腹痛、無法排便而痛苦難當,「真的很害怕她就這樣走掉。」徐大哥說。當時他精神高度緊繃,而Sheng病中仍操心娘家事,更讓他不諒解,兩人時有衝突口角,太太難過他自己也懊惱,「那兩年壓力很大,好像掉進無底洞,不知道最後會怎樣。」徐大哥形容。

為了度過難關,他努力尋求外援。包括去病友團體上課,和其他病友家屬交流,並恢復運動習慣,「運動可以減壓、鍛鍊身體,自己穩定,才能照顧好太太。」徐大哥說。他也重新走出去學電腦、當志工,不再將全副注意力放在太太的病,兩人還養了一隻狗,讓寵物帶來的歡樂,緩解抗癌生活的沉重鬱悶。

而對徐大哥幫助最大的,則是宗教信仰,「當時榮總的護理師提醒我,心靈有寄託,才不會垮掉。」徐大哥聽從建議,和太太一起去教會做禮拜,每天禱告、讀聖經,「信仰安撫我的心,釋放了很多負面情緒。」他肯定地說。有信仰的力量當後盾,他和太太不再忌諱談死,不但規劃好兩人的身後事,也簽署了「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以免家人到時對醫療處置意見不合而爭執,造成困擾。

學會正確飲食觀念,打造抗癌餐桌

研究顯示,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導致大腸癌的原因之一,「以前我煮的菜,好吃卻不夠健康。」Sheng坦言,她是嗜吃美食的上海人,口味偏濃重油膩,罹癌後,飲食內容徹底變成健康取向,每天吃多種蔬果,用全穀類取代白米飯,烹調清淡不掩蓋食材原味,連飯後甜點都戒了,「現在冰箱裡只放養生的食材。」Sheng說,兒子嫌難吃寧可外食,還好先生完全配合。

因生性節儉又不擅廚藝,徐大哥曾認為食物能吃就好,不需要太講究。自從上了癌症關懷基金會的課程,他學會區分有益和有害身體的食物,基金會營養師還帶兩人去超市,實地傳授食材選購和搭配的祕訣。現在他捨得買優質產品,遇到不熟悉的食材,也會先諮詢營養師,「基金會為癌友提供這些服務,真是功德無量。」徐大哥充滿感謝。

陪伴太太抗癌近4年,雖然兩人個性差異大,難免摩擦,他仍盡力做好自己能做的。從Sheng第一次因便血求醫,徐大哥就開始鉅細靡遺記錄病情和治療過程,「統統寫下來我比較安心。」他解釋,如此可掌握Sheng的身體狀況、用藥,有疑問也能隨時請教醫護人員。厚厚一本「Sheng筆記」仍持續新增,密密麻麻的字跡背後,是徐大哥對太太無言的關愛,也代表他和太太努力面對癌症考驗的決心。

徐大哥/大腸癌癌友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