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一有症狀已屬晚期9成人1年內死亡 一文看清胰臟癌成因/病徵/飲食方法(附食譜)
新聞來源: U Food / 陳菱櫻
胰臟癌原因|病徵|初期症狀|存活率|胰臟癌為本港第4大癌症殺手,由於胰臟位置隱蔽,患者難以在一般身體檢查時發現,因此不少患者在癌症晚期才得悉自己確診,9成晚期病人都在一年內去世,胰臟癌故此有癌王之稱。不少名人如英王查理斯三世也是胰臟癌逝世。即了解胰臟癌的常見症狀、成因和預防方法!
胰臟癌為第4大致命癌症
在本港,胰臟癌為第4大癌症殺手,在2021年就有889人因而死亡,且發病率和死亡率在過去10年都有明顯上升趨勢。由於胰臟位於腹腔深處,上半部分在胃的後方,而下半部分被腸遮蔽,位置隱蔽,加上初期病徵不明顯,因此即使每年做身體檢查,也難以察覺患病,有85%病人確診後都無法開刀。
胰臟癌高危人士,除了遺傳,個人生活和飲食習慣都會影響患癌機率
胰臟癌病徵
在台灣節目《健康2.0》中,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許秉毅指出胰臟有很多腺體,會分泌胰液,經過主胰管流到總膽管,再注入小腸來幫助消化。台灣郵政醫院營食師黃淑惠表示,當胰臟受損時,胰臟酵素分泌便減少,令人出現食物消化和吸收問題,使營養狀態每況愈下,所以其中一項典型的症狀是暴瘦。
若胰臟癌長在胰臟下半部,壓到總膽管便使膽汁下不來,就會積累在體內就會引起黃疸。
胰臟癌初期病徵不明顯
胰臟癌通常在晚期才會出現症狀,90%的晚期患者在第一年就死亡,因此有癌王之稱,按下圖了解常見症狀!
許醫生分享個案,有一個60歲主婦胃痛了半年,一年前有糖尿病,也有規律吃藥,但在半年前就覺得上腹不舒服,看了一兩次診所,就開了一些藥給她,起初有好轉,但隔一會又不舒服,以為是胃痛,於是常常到藥房買藥吃。
她的右上腹持續疼痛,於是找許醫生求診。一檢查時發現肝臟變得很大,做超音波時發現肝臟有20-30顆小腫瘤,一看就知道是轉移來的。然後看看胰臟,隱隱約約有一個團塊,做了電腦斷層證實是胰臟癌。由於有肝轉移,所以無法開刀了,自己也不想做化療,最後在4個月內去世。
1招分清是胃痛或胰臟痛
很多求診的病人都是上腹痛、右邊痛等,很多人以為是胃吃壞了東西,或膽囊結石等,但究竟如何從痛的位置分清哪裏出事?
新陳代謝科醫生祝年豐表示,若偏向於上方胸骨位置痛,有灼熱感,就是胃痛,多在空腹時痛。而吃飽時痛多數是十二指腸潰瘍。
若吃飽時偏右邊痛,可能是膽囊結石。很多人大魚大肉、喝酒,吃得很飽,此時膽囊一直分泌膽汁來幫助消化,若膽囊出現結石,便會突然右邊劇痛。所以此時最好不要東西,否則只會一直蠕動分泌膽汁。
而胰臟痛則是背部隱隱作痛,或從胸部、背部一直作痛,背部要彎曲才感到舒服一點。
當然想知道確實那裏出毛病就要照超聲波,否則很容易誤診。
胰臟癌飲食
要預防胰臟癌,當中飲食習慣佔重要一環。一起看看營養師黃淑惠的建議飲食方法。
有研究追蹤了一群胰臟癌患者和非胰臟癌患者,了解他們的飲食,及測出血液中維他命B雜的含量。會發現胰臟癌患者體內的葉酸和維他命B6濃度特別低。若補充了足夠營養素,患者的存活率可以改善。這兩種物質會參與DNA的修復,便身體癌症病變的機率降低。常見的例子有瘦肉、南瓜。
另外要補充不飽和脂肪,如橄欖油、葡萄籽油、牛油果。細胞膜上有磷脂質,是脂肪,可讓物質進出,把營養進來,或排走廢物。它需要好的油脂來建構。因此油脂要選不飽和脂肪,而飽和脂肪則要減少攝取。
6大營養素保護胰臟
營養師黃淑惠教大家要好好補充6種營養素來保護胰臟。
1. 鉻
與胰島素分泌有關,可多吃全穀類食物、瘦肉。
2. 硒
有助清除自由基,延緩細胞的正常壽命,常見含硒的食物有巴西堅果、瘦牛肉。
3. 好油脂
Omega-9脂肪酸,如苦茶油,可讓膽汁正常分泌;而Omega-3脂肪酸,如亞麻仁油可促進抗發炎,避免胰臟發炎。
4-5. 葉酸、維他命B6
如小松菜、蘋果,有助保護細胞的DNA,避免癌變。
6. 維他命D
如菇類、油脂魚、加入維他命D的奶製品等,可降低胰臟癌的風險。
預防胰臟癌食譜—牛油果南瓜松子蝦仁
https://health.tvbs.com.tw/recipe/34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