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食之痛:頭頸癌患者面臨的餐桌挑戰.癌症關懷基金會「回娘家」活動 讓愛續航

進食之痛:頭頸癌患者面臨的餐桌挑戰.癌症關懷基金會「回娘家」活動 讓愛續航

關於頭頸癌與食道癌不可不知的事

根據衛生福利部110年十大癌症發生率統計,頭頸癌中的口腔、口咽及下咽癌位居男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三位,而食道癌則排名第六,皆為十大癌症。
頭頸癌主要發生於頭頸部,包括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喉癌及下咽癌等,患者年齡層多為25至44歲,罹病年齡比其他癌症年輕約10歲。

 

不只是病痛,每餐都是挑戰

治療過程中,患者常受到生理與心理雙重考驗。

  • 生理方面口腔黏膜潰瘍導致進食疼痛;唾液分泌減少使食物難以吞嚥;味覺受損削弱對食物的興趣,導致營養攝取不足,進而影響身體復原。對一般人而言,享受美食是一種愉悅,然而對這些患者而言,每餐都可能是痛苦的煎熬。

 

  • 心理方面:治療後的外觀變化與發音困難,往往讓患者失去自信。一位癌友直言:「疫情期間戴上口罩,是我感到最自在的時候。」這種因外貌與語音改變引發的心理壓力,甚至超越了生理上的痛苦。

 

癌症關懷基金會的專班支持:最弱勢的癌別

癌症關懷基金會由專業營養師組成,觀察到頭頸癌與食道癌患者在一般癌症飲食課程中,因疾病特性常顯得更為退縮與消極。為此,基金會特別成立頭頸癌&食道癌專班,透過專屬課程,讓有相似經歷的患者彼此支持、交流,從同儕的關懷中獲得力量,積極面對生理與心理的雙重挑戰。

頭頸癌回娘家:結業不是結束  這裡是大家的娘家

為了持續追蹤癌友的健康狀況並提供最新協助,基金會於113/12/05舉辦了頭頸癌友回娘家活動。截至目前,基金會的頭頸癌專班已累計服務逾43個家庭。基金會執行長黃翠華表示:「當初開班時正值疫情,挑戰非常多,且患者病情變化又快又猛,有時甚至還沒來得及上課就已住院。能堅持到今天,感謝癌友的努力,也感謝所有支持專班的夥伴們。」她強調:「癌症關懷基金會會永遠是癌友的娘家。

 

活動亮點一:正念練習

許多患者擔憂病情復發,導致心理壓力影響日常生活。而研究顯示,持續的正念練習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因此,活動特別安排了正念課程,由醫護背景的吳祥鳳志工協助引導,幫助癌友學習如何面對癌後的生命變化,專注「活在當下」。祥鳳志工不僅有多年正念實踐經驗,更曾親身走過抗癌之路。在她將心比心地引導下,癌友們普遍反映,練習效果十分好,感到十分紓壓、放鬆。

活動亮點二:由專業營養師設計的療癒食物

為了讓癌友親身感受即使罹病也能享受健康美味的飲食,基金會營養師張靜怡特別設計了兩道精心料理——「健康鮮蔬雞肉粥」與「燕麥舒芙蕾」。其中,「燕麥舒芙蕾」更是由手作達人陳力瑜志工參與設計,帶來更豐富的口感與創意!

 

活動當天,董事長陳月卿與大家一同品嚐這些料理,現場氣氛熱烈,大家還興致勃勃地猜測料理中的秘密原料。品嚐之餘,陳月卿感性地分享:「有愛萬事成。」讓現場充滿溫馨與感動。

張靜怡營養師表示:「看到大家不僅吃光光,還露出滿足與幸福的笑容,真的很感動也鼓舞到志工團隊!因為,愛就是把菜吃光光!」張靜怡營養師與大家約定,好好照顧身體,期待下一次回娘家見面!

活動亮點三:溫馨小組時光,愛的互動中在蔓延

活動尾聲,癌友分組交流,分享彼此的故事與心得。2022年加入專班的一位癌友,除了頭頸癌外,還罹患肝癌與肺癌,近期更因大出血住院。這次「回娘家」的活動中,執行長黃翠華給予全新的飲食建議,他也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另一位癌友則興奮地分享,自己各項健康指數已恢復正常,並向其他癌友提供實用建議,鼓勵大家堅持下去。

此外,營養師郭素秋也帶來了一個特別的故事:她曾在外用餐時遇見一位頭頸癌友,雖然進食不便,但他坦然地與廚師溝通,廚師為他特製了餐點,並也對於能夠幫助到他人而開心。這份坦然與積極的態度,不僅讓他享受了美食,也溫暖了在場的每個人。

無論疾病如何挑戰生命,愛與支持始終是最溫暖的力量。在這條路上,癌症關懷基金會不僅提供專業協助,更是患者心靈的避風港。透過一次次的相聚、一次次的鼓勵,希望的種子在每位癌友心中萌芽茁壯。未來,基金會將繼續陪伴每位癌友,以滿滿的愛心與專業,讓挑戰成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