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保險大家談」,探討大腸癌與日常腸胃問題
新聞來源: 現代保險雜誌
節目主持人黃秀玲在節目中深入探討了常見的腸胃問題,並特別關注了大腸癌這一嚴重疾病。
黃秀玲指出,腹部不適,如便秘或腹瀉,是許多人曾經經歷的情況。儘管偶爾發生這些問題通常無需擔憂,但若經常或長期出現,則需要特別注意,尤其是大腸癌。大腸癌曾連續15年成為台灣最常見的癌症,雖然近年來被肺癌取代,但仍然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每年約有6,000多人因大腸癌去世。
本集節目邀請了三位專家討論這一議題,分別是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研發副院長張君照醫師、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黃翠華老師,以及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總經理葉爾康精算師。
黃翠華營養師建議,改善便秘的有效方式是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然而,台灣民眾的平均纖維攝取量僅達每日所需的40%-50%。黃營養師建議,每天攝取至少一碗全穀飯,這有助於大幅提高纖維攝取量,改善便秘問題。蔬菜是改善便秘的關鍵食材,纖維攝取量不足是許多便秘問題的主因。調查顯示,台灣人的纖維攝取量平均僅達每日需求的40%-50%。隨著年齡增長,腸道蠕動變差,長期便秘可能對生活質量造成影響,如腹脹不適等。
張君照醫師澄清,便秘並不直接導致大腸癌,過去的研究顯示,慢性便秘與大腸癌之間沒有明顯的關聯。張醫師表示,反覆出現的腹瀉與便秘可能是大腸癌的早期警訊,特別是反覆的腹瀉若是由細菌感染或病毒引起,更需要密切關注。便秘則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特定族群如肝硬化患者需特別注意便秘,因為便秘可能導致腸道內氨的增加,進而引發肝性腦病變或肝昏迷。此外,臥床病患或服用某些藥物的人群也需留意便秘風險。
張醫師強調,儘管飲食與運動是有效的改善便秘的方式,但有些患者仍需依賴藥物來緩解症狀。藥物依賴並非長期解決方案,應搭配調整生活習慣,避免對健康造成更大影響。經常性腹瀉可能是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食物、腸道蠕動過快等,亦可能是某些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表現,如大腸急躁症、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等。這些症狀不等於癌症,但長期發炎可能增加癌症風險。腹瀉伴隨體重下降、粘液便或血便等情形應特別注意,必要時進行大腸鏡檢查以排除潛在的嚴重疾病。
關於大腸癌的確診與治療,最常見的方法是透過大腸鏡檢查確診。早期的癌症可以使用內視鏡息肉切除等微創手術,而中晚期則需較深入的手術來移除腫瘤及周圍的淋巴結。現代技術如腹腔鏡和達文西機器輔助微創手術提供了較為先進的治療選擇。關於人工肛門的擔憂,現代技術已經使得許多患者可以選擇保肛手術,避免使用人工肛門。
葉爾康精算師指出,目前市場上有些保險產品如健康管理型保險和癌症險,在鼓勵健康促進和篩檢方面做出了進步。這些保險產品有助於促進健康和應對疾病,保險專家建議選擇涵蓋重大疾病的保險計劃,以確保在面對腸胃健康問題時獲得充分保障。葉精算師建議,在投保時應選擇涵蓋重大疾病的保險計劃,並在填寫要保書時誠實告知健康狀況,這有助於確保獲得最適合的保費與保障。
節目最後,主持人黃秀玲呼籲觀眾關注自身腸胃健康,若出現長期不適,應及早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關注腸胃健康、保持健康飲食、定期運動和生活習慣的調整,並在必要時尋求醫療和保險的雙重保障,是預防和應對重大疾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