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醫師也推廣的抗癌飲食
文/本會董事長 陳月卿
近日整理藏書,發現一些過去買了卻還沒閱讀的書,其中一本是日本腫瘤外科醫師濟陽高穗的癌症飲食法(中文版2016年出版),頗為好奇他的飲食法跟癌症關懷基金會推廣的抗癌飲食法有甚麼異同?所以立刻展書閱讀。
濟陽高穗醫師的專長是消化器官癌症,行醫以來一直以開刀、放療和化療為病患治療。2002年他擔任外科部長的荏原醫院統計他和部門醫師所做的「消化器官癌症」的治療成績,包括大腸癌、胃癌、肝癌、胰臟癌,總共1406例,雖然癌症期別不同但都做了根治手術,也就是將腫瘤清除到肉眼看不見的程度,其中不包含嚴重到無法動手術,或是手術無法清除病兆的患者,他以為五年存活率應該有七成,結果答案是52%,讓他大吃一驚。同時困擾他的還有如何幫助確診癌症卻無法動手術或化療的晚期患者。
他回想從醫生涯中曾經遇到的特殊案例,都是現代醫學認為不可能開刀或化療的患者,原以為來日無多,日後回診卻發現腫瘤縮小或消失不見的情況。他們的共通點都是實行徹底的飲食療法,於是他邀請15位被宣告已無其他療法醫治的晚期癌症患者進行他的飲食改革計畫,並逐漸擴及到其他患者。
他的飲食療法有8個原則:
- 限制鹽分。每天所需要的鹽份可從食材中獲取,不必在烹調中加鹽。
- 限制動物性蛋白質與脂肪,最好半年內禁食紅肉,可吃魚、雞胸肉、蛋。
- 攝取大量蔬菜與水果,一半生食,可打蔬果汁、磨泥或做成沙拉。
- 多食用糙米、胚芽米、豆類與薯類。每天一塊豆腐或等量的豆類食物。
- 多補充菇類、海藻及優格,每天至少300克優酪乳或優格整頓腸內環境。
- 在蔬果汁中可添加蜂蜜、檸檬和啤酒酵母。
- 以橄欖油和芝麻油為食用油。
- 飲用水以天然水源經過濾或煮沸為宜。
他認為糙米、蔬食、優格是他癌症飲食療法的三大支柱。通常他會要求已轉移淋巴結(他稱為進行癌)和晚期癌的患者在接受醫療的同時進行飲食療法,至少在前半年或一年徹底執行上述八項原則,且務必禁菸、禁酒。2009年,他將執行飲食療法15年來的成績做了統計,在156例個案中,完全治癒者有19例,腫瘤縮小的有77例,整體有效率61.5%,平均觀察期是2年10個月。他認為這個數字相當值得安慰,因為以治癒率較高的胃癌為例,四期的五年存活率只有5%。
我們很佩服濟陽醫師一開始冒著被醫界誤解、指責、甚至圍剿的壓力,堅持為了患者利益執行飲食療法;也很開心看到,在癌症治療上,「營養」配合「醫學治療」的意識逐漸抬頭,讓「營養」也成為一種治療方式,透過飲食營養介入讓病患預後更好、存活率更高。
比較濟陽醫師的抗癌飲食和癌症關懷基金會推廣的抗癌飲食,除了他主張大量喝除去膳食纖維的蔬果榨汁容易引起血糖波動也損失許多營養外,完全限鹽也比較難做到,至於磨蔬果泥、吃全榖豆類和其他原則大致相同。不過癌症關懷基金會的「癌友飲食專班」方法更加個人化和全方位。
參加專班的癌友在飲食介入前與後分別會安排體位與抽血檢查,以便營養師精準計算個人化的飲食黃金密碼。同時癌友每天必須填寫「飲食記錄本」,這是癌友與營養師全方位溝通的橋梁,除了記錄飲食也包含飲水量、排便與運動時間及種類 ( 強度 ) 。專班期間,癌友跟著團體衛教課程一步步學習食物分類與各類食物份量,並標註於記錄本上。營養師批改完記錄,再比對所設計的建議量,同時檢視癌友所標註的類別與份量是否正確,學員便可清楚了解自己的飲食狀況與學習情形。這套模式可說是「全方位飲食指導介入模式」!
根據本會2022年12月發表的研究統計,癌友經過三個月的課程,各項健康指標都大有改善,如體重達理想;指數進步多:如肝功能、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空腹血糖的異常都有顯著改善。營養攝取佳;生活品質佳:癌友自覺情緒狀態、疲倦感、疼痛感、甚至睡眠狀態都有改善。更重要的是他們也學會了能帶著走的營養知識。
虔誠希望未來能和更多醫療機構攜手合作,將癌症關懷基金會執行多年、成效良好的「全方位飲食指導介入模式」推廣給更多營養師,指導更多癌友加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