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養心,多吃紅色食物
新聞來源:天下文化 / 摘自《吃對全食物(下)
很多人一到夏天就渾身不舒服,常常頭痛、失眠、煩躁、坐立不安⋯⋯,這是因為夏季人體新陳代謝快,血液循環加劇,心臟負擔也隨之加重,所以夏季要養「心」。特別是銀髮族,要保持心情舒暢,千萬不要暴怒生氣,以防心臟病發作。
養心吃什麼?
養心可以吃一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苦茶、蓮子芯等,以收清心涼血、解暑去熱、健脾利胃之效。紅色入心,所以夏天盛產的桑葚、紅西瓜、葡萄柚、胡蘿蔔、番茄也是養心好食物。其他紅色食物,如紅棗、紅豆、紅薏仁、紅扁豆等,都有益養血、降血脂、改善心血管和血液循環。
夏天酷熱多雨,身體容易積存濕熱,會有胸悶、胃口不好、四肢沉重、精神萎靡、睡不飽、疲倦等現象,所以飲食應盡量清淡、少油膩,量也要少一點,以減少腸胃的負擔,正好可以順便減去秋、冬留下來的肥油。
要去濕熱、消水腫、減肥,可以多吃冬瓜、絲瓜、苦瓜、蓮子、紅豆、薏仁、山藥等,去濕利尿的食物。冬瓜也全身是寶,尤其冬瓜籽可入藥,所以最好連皮刷洗乾淨,把瓜囊和冬瓜籽一起用調理機攪碎,再和冬瓜皮肉一起烹煮,可以吃到更多營養。夏季要多喝水,我喜歡用自己栽種的迷迭香,加幾片檸檬, 泡一壺好水。不僅翠綠的顏色讓人暑氣盡消,迷迭香和檸檬的香氣,聞著也舒服,喝起來更是爽口生津,還可以去暑熱,減輕頭昏腦脹,提神醒腦。
夏季養生做得好,就可以「冬病夏治」,調整體質。趁著一年中最炎熱、陽氣最旺的時候,多曬太陽、運動強身、少吃生冷,可以改善過敏體質,減少一些冬季好發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氣喘、風濕等陽虛症。用好食物養身、養心、去濕、減肥,何樂不為?
長夏養脾,多吃黃色食物
一般常說:春季養肝,綠色入肝;夏季養心,紅色入心;秋季潤肺,白色入肺;冬季養腎,黑色入腎。那麼脾臟呢?同為五臟之一,在季節養生中,為何獨缺脾臟?
七、八月份正是中醫學一年五季的長夏。節氣從小暑、大暑、立秋到處暑。來到長夏的時節,太陽酷熱,濕氣蒸騰,
形成暑熱和潮濕交替,所以中醫主張:「長夏防濕」,也就是說,長夏養生重在健脾去濕、養護脾陽。
偏偏這個季節在台灣,就是又溼又熱,而脾臟最怕溼熱,「脾溼」會影響消化功能,容易出現疲倦乏力、食慾不振、大便溏稀、四肢冰涼的情形,甚至會造成水分滯留,形成水腫。
事實上,現代人脾虛的很多,到了盛夏濕熱季節更會覺得渾身不舒服。
消水腫怎麼吃?
要健脾消水腫不妨吃點嫩薑或粉薑。俗語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嫩薑肉嫩、多汁,不辣又開胃,而且根據中醫典籍所說,它屬於涼性,切片之後,用紫蘇梅汁醃漬當開胃菜吃,不僅養胃還可以去濕。不過份量千萬不可以多,三兩片就夠了。粉薑比嫩薑老一點,屬於溫性,可以降低食物的寒涼性,有「健胃津脾」的功效。尤其黃色的「生薑皮」能行水,有利尿消腫功能,可減少水腫,科學實驗發現,看起來不起眼的薑皮其實是薑體精華所在,所以吃薑千萬別去皮。
薏仁、紅豆也是清除體內濕氣的好幫手。薏仁可以去濕氣、消水腫,健脾益
胃。紅豆也有利水消腫、健脾胃的效果。煮的時候多加點水,可把湯汁當水喝,薏仁紅豆粒則當飯吃,不僅健脾、祛濕,還可以養血(注意,煮水時紅豆別煮破)。
想要健脾,可以多吃黃色、甘味的東西,特別是五穀根莖類,如:糙米、燕麥、小米、玉米、薏仁、南瓜、黃色地瓜。《本草綱目拾遺》提到,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它的水溶性纖維很多,熱量比米飯略少,所以脾虛的人,可用番薯當主食。另外,黃豆、黃豆芽、黃色甜椒、花生、腰果、核桃、鳳梨、芒果、木瓜,長夏期間也可以適量補充。
又濕又熱的天氣最容易中暑,要把體內的溼熱之氣排出,一定要多喝水,這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如果要健脾利胃,可以喝甘草水。中醫認為,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還可以解毒。尤其加了蜂蜜蜜炙而成的炙甘草,可以改善脾胃虛弱、大便溏稀、倦怠乏力、發熱咳嗽、心悸等症狀。炙甘草的量不必多,一兩片丟到杯子裏,反覆熱水沖泡一整天就可以了。
摘自《吃對全食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