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歲比40歲還健康!陳月卿養生30年心得:做到一個好習慣就幫自己加分,身體會給你回饋

69歲比40歲還健康!陳月卿養生30年心得:做到一個好習慣就幫自己加分,身體會給你回饋

新聞來源:天下文化 / 50+
陳莞欣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養生達人陳月卿 (文/陳莞欣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養生達人陳月卿 (文/陳莞欣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以精力湯及綠拿鐵幫助先生抗癌成功的養生達人陳月卿,精研與實踐健康生活30年,順應現代生活忙碌節奏,獨創簡易可行的「微養生」心法。每天做到一點點,時間久了就能看到複利效果。以7大養生理念、23道美味滋養食譜、54支按摩及健身示範影片、160幅清楚易懂穴道按摩圖解,收錄於新書《時時刻刻微養生》,養生達人陳月卿是如何愛上養生、保持健康、青春逆齡?

編按:50歲開始,是養生重要的關鍵期!資深媒體人陳月卿,研究健康知識超過30年。不只讀書,更發揮「神農嘗百草」的精神,親自實驗各種養生觀念。每天一點點的好習慣,長期下來,可以發揮很大的複利效應。

人到中年,大多會同意健康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資產。只是,談養生道理的人多,真正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卻有限。

養生專家陳月卿坦言,自己年輕時,健康從不是人生中的第一順位。曾在新聞台工作多年的她,生活既忙碌又高壓。大約從30多歲起,她時常感到疲勞,幾乎每天胃痛、背痛,還會不時染上感冒,每天總得帶著一大包藥出門。連先生蘇起都曾對她開玩笑說,「我下了很大的決心才娶你。我發誓不要娶一個藥罐子,你就是一個藥罐子!」

不過,和多數人一樣,她雖明白自己的不舒服可能是健康出問題的警訊,卻遲遲沒有採取行動。就連去健康檢查,醫師也說她肝腎指數正常,一點病也沒有。陳月卿回憶自己當年的心態,「人總是覺得,這些小毛病死不了的,慢慢再說吧!」

然而,一向是健康寶寶、幾乎從不生病的先生,卻在40出頭時的一次健康檢查,意外發現肝臟腫瘤。雖然動手術切除,幾年內復發的機率卻超過50%,且5年存活率不到15%。「我和先生都在人生最精華的歲月,真不甘心就這樣失去健康!」

從健康門外漢,到研究養生成學問!一天24小時,如何吃好、動好、心情好?

以先生罹癌為契機,陳月卿開始探究,人究竟為什麼會失去健康?她發揮記者求真的精神,一頭栽進養生的世界。飲食、運動、姿勢、情緒、生活習慣⋯⋯凡是和健康有關的知識,她都認真鑽研,30年來讀了上千本書籍,從健康的門外漢成為養生專家。

陳月卿笑說,自己頗有實驗精神。舉凡學到一個新觀念,她就親身實驗,且會不斷去蕪存菁,只保留效果最好的行動,將之編入生活的排程當中。「這麼多年以來,我累積很多好習慣,讓我愈來愈健康。」

現在69歲的她,一天是這樣過的:早上起床搓臉,花5分鐘做起床操、眼睛操,喝一杯溫開水,讓臉色容光煥發、視力清明。早餐要吃得像國王,營養均衡。包含綠色蔬菜、水果、堅果、好油等多種健康食材的綠拿鐵,就是她的首選。

她笑說,自己原本「胃照三餐在痛」,也有便秘、臉色蠟黃的問題。但開始喝綠拿鐵以後,脹氣、胃痛等毛病都不藥而癒,排便順暢,臉色也變好。「一連串的好轉反應,給我很大的激勵,食物讓我發現身體有治癒的力量。」

專注工作了一個早上後,近年她中午時常小睡。特別是前一晚太忙、大腦太興奮,影響睡眠品質時,半小時不到的時間,就能讓自己精神飽滿。沒辦法躺平午睡的時候,她會好好撫摸手臂、手指、抓抓耳朵,喚醒副交感神經,減少焦慮。

平時忙寫稿、工作,她會有意識地避免久坐。許多醫學研究早已證實,久坐會使血液循環變差、和多種慢性病有關。日常活動量低的人,平均壽命更短。此外,她吃飯時必定細嚼慢嚥,確保唾液分泌,可消除口腔內的許多細菌。夜晚,她和先生10點左右入睡,一改年輕時的夜貓子習性。這是防癌之母莊淑旂教會她的道理,「每個時辰,身體有不同的運作;你要符合時辰的規律。」

看似不起眼的舉動,每天一點點的累積,幾十年來創造了可觀的影響。她認為,養成健康的習慣,要講究細水長流。好比,連續7天、每日運動10分鐘的效果,肯定比一次運動70分鐘、但一週只運動一天好。「只要你採取一些行動,身體就會給你很好的回饋。」

為求完美給自己壓力,對健康有害!如何在生活中創造天堂?

除了飲食不當、缺乏運動,壓力過大也會影響健康。陳月卿坦言,她年輕時為了做好新聞,每天都和時間賽跑,也對工作表現有嚴格的要求。「別人可能期望我達到80分,可是我會要求自己做到120分。」

為了鼓勵罹癌的先生有求生意志,當時已年過40歲的她努力想生個孩子,但前兩次懷孕卻都以流產作收。第二次流產時,她身心俱疲,難過又自責,「我覺得都是我太投入工作造成的。」

就在她低潮時,朋友送她一塊聖嚴法師講心經的光碟。以此為契機,她開始學習打禪、放鬆,練習呼吸。佛法中關於轉念、放下外在追求以尋找內在平靜的思想,也對她頗有啟發。靜坐不久後,心情放鬆的她奇蹟似的再次懷孕,生下女兒。

轉念後,原本急性子的她,不再催促自己。她笑說,以前性急,反而會不時「出槌」。例如為了趕路與人發生擦撞意外,心裡更焦躁。「心好像在地獄,在火上在烤,有很多針在扎。」現在,她會調整呼吸,換個角度思考:小小的擦撞能減去一大災難,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在忙碌的生活中放慢步調,本身就是種療癒。陳月卿記得,有次趕去辦公室的路上,腦袋裡充滿接下來的待辦事項。她突然想起法師提醒過,「把心放在腳上,專注地走每一步路。」一瞬間,她看見臺北的藍天,感受到舒適的涼風吹過。一片葉子飄落,畫出優雅的弧線。同樣在走路,身心卻無比舒暢。

她指出,性格積極、追求完美的人,身體常處在「交感模式」,身體持續分泌壓力荷爾蒙,最終就會變成發炎狀態。相反的,若能好好放鬆,讓副交感神經活躍,就能進入療癒模式。

現在,她若是錄影累了,會在休息室稍微打坐一段時間,「化妝師很快就發現,我的眼睛都亮了!」平常的行程,也一改過去「塞好塞滿」的作風,為自己保留緩衝時間。因為她發現,急於追求擁有,卻沒有餘裕享受,再多財富、物質都會失去意義。

「焦慮急躁,你就在地獄裡;有餘裕可以享受一刹那的天光雲影,你就在天堂。」陳月卿說。心念一轉,天堂就在當下。

50後的婚姻相處,要用智慧化解壓力!如何讓先生改變、樂在家事?

對許多50+的太太而言,和先生相處,可能是生活中不小的壓力源。在婚姻之中,該如何「轉念」?

結婚30多年,陳月卿認為,女性想改變先生,結果往往是徒勞。很多時候,對方非但不會改變,還引起更多的衝突。與其耿耿於懷,不如像佛法說的「減少我執」。先退一步,放下「我一定要他這樣」的想法。從自身開始改變,事情反而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她記得多年前,為了不讓大病初癒的先生太累,孩子上學都由她接送。一早要離開溫暖的被窩起床,當然是辛苦的。但開車送孩子上學的路上,兩個孩子也愛和媽媽聊天,是一段美好的親子時光。她有日和先生分享,「我覺得送小孩真的非常快樂。」第二天早上,先生比她更早起,主動說要送孩子上學!

近期,她把廚房改裝成開放式空間。家人看她在廚房裡忙碌,也會和她聊天,動手參與。陳月卿笑說,邀先生做家事的秘訣,就是讓那件事變有趣。像是她會邊洗菜邊說,「你看洗菜多好,洗乾淨後菜好新鮮!」或者教先生如何用簡單的方式烹飪,炒一盤好吃的菜。

現在,先生早上負責打精力湯,中午兩人一起做飯。晚餐若有空,一人負責一道菜,家事幾乎是兩人平均分攤。對先生而言,做家事成了工作之餘的另一種休閒。每當讀書、寫作告一段落時,他就開始洗碗、收拾院子。「休息不是癱在那裡做沙發馬鈴薯,他現在很樂意做一個園丁,餵魚、打掃!」陳月卿笑說。

60歲的身體比40歲還健康!養生不必有壓力,做到一個好習慣就幫自己加分

鑽研養生30多年,今年已69歲的陳月卿自言,她的身體狀態比40歲時還好。她期許自己到80歲時還能如常生活,「想去哪裡就能去哪,想做什麼就能做到。」

照顧自己的身體和心情,就是她現在每天最重要的功課。她提醒《50+》的讀者,50歲是人生重要的關卡,一定要比從前更注意健康。但是,也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如果不小心忘記、破戒,也沒關係。只要一天做了一件好事,就幫自己加分。「今天做到這一點很開心,明天再多納入一點。這樣就會很愉快。」

她語重心長地說,「現在不養生,將來養醫生。你如何對待身體,他就會如何回報你。」想要健康的老年,關鍵操之在己!

 

養生達人 陳月卿 (攝於 淡水 春餘園子)
養生達人 陳月卿 (攝於 淡水 春餘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