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自癒學習熱,許瑞云線上課程單月募資破千萬

心念自癒學習熱,許瑞云線上課程單月募資破千萬

(新聞來源:遠見)

圖/國內「心念」專家許瑞云。蘇義傑攝 (照片來源:遠見)
圖/國內「心念」專家許瑞云。蘇義傑攝 (照片來源:遠見)

你知道國內知名「心念」專家許瑞云嗎?由她指導的實體工作坊,常讓許多長期失眠與憂鬱不得解的人,終於獲得治癒指引,秒殺爆滿的情況常出現。而現在,她終於借助網路的力量,讓更多人線上就能學,現在學員已4000位。

去年年底,許瑞云和國內線上課程平台知識衛星合作,以群募方式推出線上課程,教授師資除了她,還有心能量管理中心院長鄭先安醫師。群募課程上線一個月募資金額就破千萬!打敗許多外界人士認定,線上課程風潮在台灣已退燒的看法。

至今,完整課程推出半年多,截至今年11月,更累積近4000名購課學員,課程評價也獲得總分4.9星的高分好評。例如一名暱稱「莎莎」的學員,便稱讚這門課程不只有醫師詳盡解說,還會帶實際動作來放鬆身心。

圖/許瑞云(左)與心能量管理中心院長鄭先安醫師(右)。蘇義傑攝 (照片來源:遠見)
圖/許瑞云(左)與心能量管理中心院長鄭先安醫師(右)。蘇義傑攝 (照片來源:遠見)

這門線上課程,內容正是許瑞云最負盛名的「心念自癒」線上身心靈自我療癒課,期待藉著傳遞醫療保健知識,能提升民眾對自我身心的覺察,進而能在生活中落實預防醫學,改善身心狀況。

在線上課程已不稀奇的時代,這門課如何成功抓住學員的心?

課前內容設計:以問卷和訪談來探究消費者需求

知識衛星線上課程平台的共同創辦人游弘宇指出,他很早發現許多人需要在生活之餘學習醫療知識的需求,在課程募資上線前,知識衛星平台便設計市場調查問卷,並訪談30多位民眾,以掌握民眾對醫療保健領域的主要需求。兩位醫師再針對市調結果,來評估與規劃身心健康的主題與內容,最後設定11個主軸。

圖/知識衛星創辦人游弘宇。蘇義傑攝 (照片來源:遠見)
圖/知識衛星創辦人游弘宇。蘇義傑攝 (照片來源:遠見)

舉例來說,心念自癒課程的主題包含:視力保健、失眠、憂鬱等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並搭配能量運動練習,讓學員從理論和實作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保健方法。

充分的市場調查和醫師的臨床數據,讓線上醫療課程的主題設定能打中需求點,游弘宇提到,「我們不是推式,而是拉式,」市場需求拉著團隊去設計課程,並不斷調整產品內容。

不只有名師講知識,還帶領能量運動練習

決定主題後,兩位醫師便依照自己的專業和臨床經驗來分享內容,雖然從診間轉換到攝影棚有不同的分享方式,但因著多年到處演講、舉辦工作坊的經歷,許瑞云和鄭先安在鏡頭前仍能侃侃而談。

不只包含醫師講述,心念自癒課程也涵蓋能量運動練習,兩位醫師會示範不同主題的能量運動法,例如:焦慮時刻可以透過輕敲手部,並在敲打過程與自己對話,接受自己的情緒,感受自己的身體。學員廖小姐表示,透過課程,她能漸漸感覺到自己的內在覺察,不只幫助自己,也能影響身旁的人。

課後可回放,鼓勵多看

兩位醫師也常受邀至全台各地演講,對鄭先安而言,演講與線上課程就是「學習模式」的不同。線上課程預錄影片的形式,則讓學員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調來學習,「線上課不像演講要坐整天,(線上課程)可以自己調整時間,也能重複看。」鄭先安分析。學員廖小姐也認為醫師的分享很專業,「值得一看再看。」

圖/對鄭先安而言,演講與線上課程的不同在於「學習模式」。蘇義傑攝 (照片來源:遠見)
圖/對鄭先安而言,演講與線上課程的不同在於「學習模式」。蘇義傑攝 (照片來源:遠見)

線上醫療保健課程看似完美,但仍有其限制,許瑞云坦言,線上課無法取代診間的醫療服務,因為「線上無法看到和感受到學員的能量,」因此,醫師無法給予個人化的醫療建議。游弘宇則將醫療線上課程定位在:醫療保健的新選擇,能拉近民眾與醫學知識的距離,但,「跟遠距診療又是不同概念。」他強調。

搶在疾病之前 保健課程實踐預防醫學

許瑞云更補充,她的門診因為搭配健檢,所以一天只能看六到七位病人,導致病人預約後通常要排隊一年,但在等待看診的時間中,許瑞云會請病人先看他們的書籍或線上課程,對能量有基本認識後,「就不用浪費時間重複講基本觀念。」

許瑞云認為,線上課程能打破時間與空間的藩籬,加速能量醫學知識的傳播。鄭先安也提到,看過線上課程的病人對能量已有基本的理解,「看診時就能講更深的東西」,對醫師的診療成效和醫病溝通也是事半功倍。

許瑞云期待學員們不再只是透過醫療來解決疾病,而是能透過自我覺察練習來認識自己的身心,在疾病產生之前就先察覺自我的身心狀態,畢竟,「每個人都是自己身體最好的醫生。」許瑞云有感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