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32歲女壓力大暴肥66磅患糖尿 5病纏身不孕終靠4招懷胎
(新聞來源:星島頭條)
壓力大可致五病纏身,甚至不孕!台灣一名32歲女子因工作壓力大,體重暴增30公斤(約66磅),婚後1年仍不孕。求醫後,她證實患上糖尿病等5種疾病,最終靠4個方法才成功懷孕產子。
暴肥66磅查不出原因
綜合台媒報道,台中茂盛醫院分享病例指,該名陳姓女子2年前結婚,因工作壓力大,1年內胖了66磅,嘗試懷孕但不成功,不孕問題持續1年。她曾到健身室做運動,但無效減肥;其後,在教練建議下檢查身體,才得知久未懷胎原因 。醫生指,該女子身體同時出現5個疾病,包括:甲狀腺低下、血脂高、多囊卵巢症、子宮肌瘤以及糖尿病。
5病纏身不孕終靠4招懷胎
後來,醫生用4個方法助該患者改善:先處方排糖藥物,用來改善血糖和多囊性卵巢狀況,並有減重之用;改變飲食習慣、調整餐單內容,可有效控制體重。結果,在2個月內,該女子身體有以下變化:糖化血色素降至6.8%的標準值;體重由115公斤(約253磅)減至105公斤(約231磅)。然後,醫生為她施手術,摘除2顆子宮肌瘤,最大1顆為14cm。
術後休養半年,醫生採用AI人工生殖療程,安排人工受孕,最終該女子於2022年11月底成功誕下3.5公斤(約7.7磅健康男嬰)。當地家醫科醫生呂昀珊指出,該女子BMI高達42,是因為肥胖才引發多種疾病,若不控制好血糖和體重,懷孕率很微。專治不孕症的李俊逸醫生指出,該女子患有糖尿病,因胰島素及荷爾蒙不穩定,導致懷孕率再跌。
據本港醫管局資料,亞洲成年人BMI分類與患上嚴重疾病的風險對照如下:
同場加映:糖尿病前期6大症狀
台灣營養師程涵宇在其facebook專頁指出,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血糖、血色素、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情況如下:
- 空腹血糖值大約為100至125 mg/dL(約5.6至6.9 mmol/L)
- 可反映過去兩至三個月平均血糖狀況的糖化血色素(HbA1C)數值,則為5.7至6.4%
- 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為140至199 mg/dL(約7.8至11.1 mmol/L)。
- 糖尿病前期或出現以下6大症狀:疲勞、容易飢餓、口渴、頻尿、視線模糊、黑棘皮症。
同場加映:8類人極易患糖尿病
營養師程涵宇續指,以下8類人極患糖尿病,最好定期接受身體檢查:
- 最強危險因素:肥胖
- 久坐不動
- 高油高醣飲食
- 飲用含糖飲料
- 腸道菌失調
- 遺傳因素
- 妊娠糖尿病史
- 多卵巢綜合病史
同場加映:3招逆轉前期糖尿病
程涵宇營養師又表示,以下3招有助逆轉前期糖尿病:
- 減重幫助恢復正常代謝
- 每天運動30分鐘,消脂抗發炎
- 足夠膳食纖維,控糖改善腸道菌平衡
同場加映:多囊性卵巢症6大症狀
根據美國梅奧診所(Mayo Clinic)網站顯示,多囊性卵巢症(Polycystic Ovaries Syndrome,PCOS)是一種激素失調疾病,常見於正值生育年齡的女性,主要有6個症狀。
若出現下列其中兩個或以上症狀,就會被診斷為多囊性卵巢症:
- 月經不規律或經期過長
- 經期次數較少、月經週期不規律或經期延長。一年之內的經期次數不足九次;兩次經期的間隔時間超過35天且經血量大,一可被視為經期次數較少或不規律
- 雄激素水平過高
- 多卵巢
同場加映:多囊性卵巢症併發症
根據梅奧診所(Mayo Clinic)資料,如不幸患上多囊性卵巢症,可能會引發以下併發症:
- 不孕
- 妊娠糖尿病
- 懷孕期高血壓
- 流產或早產
- 非酒精性脂肪肝
- 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 2型糖尿病
- 睡眠窒息症
- 抑鬱症
- 焦慮症
- 飲食失調
- 子宮異常出血
- 子宮內膜癌
同場加映:吃10類食物有助預防
專家表示,多囊性卵巢症患者應注意飲食,其中「高糖」、「加工食品」、「精緻碳水化合物」這3類食物應盡量減少食用。另一方面,可以多吃以下10類食物,有助減低患多囊性卵巢症風險:
- 天然食品
- 高纖維食物
- 高油脂魚
- 甘藍、菠菜或其它深綠色蔬菜、深紅色水果
- 椰菜花
- 乾豆、扁豆或其它豆類
- 橄欖油、牛油果、椰子等健康脂肪
- 堅果類,如松子、核桃、杏仁及開心果
- 黑巧克力
- 薑黃和肉桂等香料
同場加映:子宮肌瘤常見症狀
本港仁安醫院曾發佈醫療文章指出子宮肌瘤,俗稱「纖維瘤」,屬良性腫瘤,而多數發生於中年35歲以上的婦女身上。子宮肌瘤的成因不明,患者過半沒明顯的病徵,而部分患者亦會出現以下徵狀,若出現則建議盡快接受婦科檢查和超聲波掃描:
- 子宮肌瘤症狀
- 腰痛、便秘、尿頻
- 腹部凸出
- 經痛、經血增加、經期日子拖長而週期縮短
- 貧血
同場加映: 子宮肌瘤7大自身因素
台灣營養師簡鈺樺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引發子宮肌瘤風險因素包括先天與後天,而且種類相當複雜,除了飲食以外,還需留意自身因素。
- 生活習慣:吸煙、飲酒等
- 人種:非洲裔人士
- 體型: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標準
- 年齡
- 壓力
- 環境荷爾蒙
- 遺傳
同場加映:子宮肌瘤3類具爭議性食物
營養師簡鈺樺指,豆類製品和乳製品被視為引發子宮肌瘤的高危食物,但事實恰恰相反。簡鈺樺解釋原因:
- 豆製品:未有統一結論,但支持豆製品有正面助益的列舉不盡,飲食注重健康養生的日本,大豆也是其中主要食材之一,不過研究人員卻發現攝入量與子宮切除成反比,意味著大豆攝取量高的女性切除率較低。研究人員認為大豆其實對子宮肌瘤具有潛在的保護作用。研究也發現主要的大豆植物雌激素似乎抑制了培養皿中的肌瘤組織增殖。建議可以在適當範圍內攝取,以獲得天然植物雌激素—大豆異黃酮,相關萃取物則不建議。
- 乳製品:未有統一結論,但目前較多正面助益主要聚焦在牛奶中的成分,其中所含的鈣、丁酸,對肌瘤細胞具有抗增殖作用。鼓勵適度攝取天然的乳製品。
- 蔬果類:綠色蔬菜、水果可能減少50%的子宮肌瘤罹患風險。
同場加映:3類食物增患子宮肌瘤風險
不建議攝取:
- 脂肪類
- 紅肉
- 火腿
其中2,3攝取容易增加2倍的子宮肌瘤罹患風險。
同場加映:預防子宮肌瘤5大方法
本港註冊中醫師彭子芯曾接受《星島頭條》訪問指,子宮肌瘤除了帶來經期不適外,還會影響生育能力。彭醫師建議5個方法預防子宮肌瘤:
注意月經的調理,若發現異常不要延誤就醫。
避免過量攝取紅肉、酒精、油炸食物,保持標準體重。
避免荷爾蒙污染的食物及化妝護膚品,選用無激素產品。
如有宮寒、血瘀、痰濕、脾腎虛弱的問題,應及早治療,改善子宮狀態。